鲁珀特·布鲁克(国王学院)
拜伦(三一学院)
亨利·卡文迪许(彼得学院)
格雷厄姆·查普曼(伊曼纽尔学院)
爱德华·柯克爵士(三一学院)
塞缪尔·柯立芝(耶稣学院)
托马斯·克兰默(耶稣学院)
奥利弗·克伦威尔(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
查尔斯·达尔文(基督学院)
小威廉·皮特(彭布罗克学院)
约翰·戴登(三一学院)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国王学院)
迈克·弗赖恩(伊曼纽尔学院)
乔治六世(三一学院)
珍·古道尔(达尔文学院)
托马斯·格雷(彼得学院)
约翰·哈佛(伊曼纽尔学院)
弗雷德·霍伊尔(伊曼纽尔学院)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国王学院)
C·S·刘易斯(麦格达伦学院)
玛格丽特二世(格顿学院)
克里斯托弗·马洛(圣体学院)
托马斯·马尔萨斯(耶稣学院)
约翰·弥尔顿(基督学院)
艾迪梅尔·纳布可夫(三一学院)
伊萨克·牛顿(三一学院)
塞缪尔·佩皮斯(麦格达伦学院)
希尔维亚·普拉斯(纽纳姆学院)
尼古拉斯·雷德利(国王学院)
萨尔曼·拉什迪(国王学院)
伯兰特·罗素(三一学院)
恩内斯特·卢瑟福(三一学院)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三一学院)
埃玛·汤普森(纽纳姆学院)
艾伦·图灵(国王学院)
约翰·沃利斯(伊曼纽尔学院)
弗兰西斯·华兴汉(国王学院)
詹姆斯·沃森(卡莱尔学院)
安德鲁·维尔斯(卡莱尔学院)
维特根斯坦(三一学院)
威廉·沃兹沃斯(圣约翰学院)
斯蒂芬·威廉·霍金(三一学院)
恩内斯特·卢瑟福(三一学院)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三一学院)
汤姆·希德勒斯顿(彭布罗克学院)
弗莱迪·海默(伊曼纽尔学院)
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丹·史蒂文斯(伊曼纽尔学院)
从20世纪初就开始有中国的学生到剑桥大学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更是把我们带入一个充满浪漫和诗意的地方,令我们仰慕,令我们遐想。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浓浓的康桥情结挥之不去。
剑桥大学为中华民族培养了许多有为之士。除中国著名作家徐志摩外,还有萧乾、叶君健等作家。除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外,还有张文裕、蔡翘、陈立、王应睐、刘佛年、王鸿祯、朱既明、王竹溪、戴文赛、伍连德、丁文江、李林等科学家。
剑桥大学原校长布鲁斯爵士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也是剑桥建校近800年来第一位工程师出身的校长,同时他也是北京大学名誉博士。布鲁斯爵士为促进中英两国的科学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但促成李嘉诚基金会资助剑桥著名学者访问中国,建立了资助中国学生的专项奖学金“中国信用基金”,还成立了“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东亚研究所,扩大了剑桥中国问题研究在世界的影响。
2005年9月30日,中国政府和英国剑桥大学签署了有关设立联合奖学金的协议,计划在3年内培养45名中国经济建设急需的高水平人才。此项奖学金计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每年资助15名优秀中国学生,持续3年。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和剑桥大学海外基金会将各出资一半,提供学生的学费、生活费和往返英国的旅费。
剑桥大学校长艾利森·理查德在签字仪式后说:“剑桥大学与中国的教育合作将是中英整体合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剑桥在国际教育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保证。我们将为在剑桥学习的中国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并希望与中国更多的学术机构建立联系。”
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演讲时说:“英国是欧洲地区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希望继续与剑桥这样的一流大学加强联合培训和联合研究项目,争取一种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