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思辰留学360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学姐学长们在求学期间的一些酸甜苦辣,希望能够帮助到期待进入美国名校求学的你们!
@石川
在 MIT 上课,似懂非懂是个常态。那年我上离散随机过程这门课,教课的是大名鼎鼎的 John N. Tsitsiklis,非常好的老师。当年他讲课是不用电子课件的,就是写黑板,他一边写我们一边在下面抄,加深印象,数学课就应该这么上。学生有时会问他一些问题,他总是挠挠头然后就开始在黑板上推导,推了一黑板然后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像什么都难不住他,这是真牛人。
他最厉害的地方是他出的考卷,看似平淡无奇却绝对暗流涌动。那些字里行间全是陷阱 — 如果你真的搞懂了最基础的概念,那么解答会非常容易(只需要按照逻辑使用一些定理就可以轻松推导);如果你只是认为你搞懂了,但是其实没搞懂,那么对不起,绝对会“死”在那些陷阱里。
我的博士论文长度超过 400 页,除去开头的致谢、目录、图例、表例以及最后的参考文献,中间的正文也应该不少于 350 页。但我写起来非常轻松,这是因为从博士第1年我就开始积累、写 research notes。这些 notes 里包括数学推导、仿真实验。另一方面,我在博士期间还写了不少文章(曾经在 15 天写了 5 篇会议论文的 drafts,整的我老板都改不过来了,当然能写这么快也是因为平时 research notes 做的到位)。
这些 notes 以及 paper drafts 为我后来撰写博士论文时做了非常完美的铺垫。不夸张的说,把这些 notes 按照逻辑拼在一起,博士论文就已经完成了 70% 了。所以,虽然我的博士论文很长,但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并不是非常繁重,因为平时的积累都在最后 pay off 了。这种细水长流的积累是我非常看重和认可的。
@王星泽
“Getting an Education from MIT is like taking a drink from a Fire Hose”
MIT只授予一种学士学位:理学,缩写不是BS而是SB,这一点比较独特。哪怕是学音乐或法语专业的(每届总有少数几个),都是授予理学学士,都要必修两门微积分、力学、电磁学、化学、生物学、实验课、至少4门训练沟通能力的课程、至少8门文科课程等等。
@若夏
最初的几周上课是这样子的。试想一下,你一直有几个崇拜的教授、学术界的大牛、你曾看他的书、研读他的论文、像追电视连续剧一样看他的网络公开课视频,而如今他老人家亲自站在你面前授课,你能听清他的语音语调,看到他已老态龙钟、走路摇摇晃晃但仍然目光如炬,你甚至还能跟老头子问答互动一下,这场面就像从小一直追星到有一天终于能跟偶像握手合影了,非常震撼。你觉得大牛讲课果然非常惊艳,醍醐灌顶,恨不得挤时间多听几门课……当然这只是最初的感受,不久就发现这课真TM难,常常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几乎崩溃,并开始质疑我一个工科学生学抽象代数技巧干嘛啊。但另一方面我也很钦佩这种内功修炼式的学术能力的培养。
话说回来,每学期选课的时候都异常兴奋,因为MIT的研究生课程能够涵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如果你有研究过其他一些大学的课程设置,你就会知道MIT开的课都是领先的。这种实力并不是通过堆砌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能够获得的,做几篇论文容易,但没有长时间的钻研和沉淀是没有能力开课并讲得透彻的。
@匿名用户
刚来第1年,大概是第二学期,选了EE系的一门课。师兄们都说很重要的一门课, 就直接选了。等正式上课才感觉到, 这尼玛听不懂啊。 班里还有一些从哈佛过来跨校选课的。人数不多(~20),但是感觉高手如云,只有自己一个小丑。教课的教授每次上课都是对着notes从头抄到尾。还好我有记笔记的习惯,否则十有八九得睡着。每次上课都会发很多课外读物,比如paper 什么的。每次我心里边都会一惊: 卧槽! 上次的课外读物都没读,这次的又来了。
最让我蛋疼的是每次课后都留作业,下次上课交,有一周时间去做。题目不多,4-5道题,但每道题都跟一篇论文差不多。除非对这个问题非常了解,否则单凭上课讲得那两小时内容完全没有头绪。小丑我当时每周都要花4-5天时间写作业。基本上当时除了带TA 之外,大部分时间就用来写作业了。 尽管如此,每次作业做得还是一塌糊涂。因为这个两个室友还说我跑偏了。不应该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写作业上,而应该放在泡实验室,做实验上。而我坚持现在学不好这些基础理论,以后忙于做实验,岂不是更捉襟见肘。
这门课还有个小活动,就是可以自愿改作业,然后抵消掉一次作业(就是可以少写一次作业,并且这次作业给满分)。我就自愿做了一次,需要找教授聊一聊改作业注意事项。结果该教授上来问了我一句: 你平时写一次作业花多长时间? 我心想:如果说差不多一周会不会被认为智障? 眼珠一转就说: 我每周大概花4-5天时间写作业。 下一秒教授用异常惊讶的目光扫射我:Really? That‘s interesting.. Many students tell me one or two days they can finish the psets.我当时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匿名用户
好处是再也不用和笨人一起工作,坏处是你成了那个最笨的人。
@陳茸
学校财大气粗,且不说Gym/打印这个那个都是免费的,连在美国昂贵的3D打印都随便用,因此传言隔壁GSD都会有人私下让朋友帮着在MIT打课程作业。只要你能说服院系,学院从不吝啬拨款研究经费。
当时自己通过学校MISTI申请到去香港地产界带薪带住房的实习,跟系里发邮件说这个实习对我拓宽专业经历很重要,系里立马给我寄了支票cover了剩下的机票等开支。而自己目前的职业道路规划,确实跟当时系里提供的机会和选择有很大关系。
@Pace Han
MIT的人没有外界传言的那nerdy。我们除了学术上比较认真,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想法,明白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去做什么,明白自己的定位并加速前行,过程也会欣赏周围的风景。再强调一遍:“最高的智商是极强的理性和极强的感性之间完美的制衡”。而这,才是在名校读书锻炼慢慢获取的。
@Invisible
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科设置真的非常活,例如:中科大少年班的李巨,做电池的,在核工系。来了以后知道原来化学的可以和这么多学科的人合作..... (原谅我博士时候目光短浅)。来这边以后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边仪器啊什么的都比国内差,确做出来顶尖的结果,除了软实力,各国好学生来打工之外,还有就是在这种多种学科的环境下美国人敢想,敢掺和。有时候跟同事聊天,聊着聊着就说forget it, it is stupid。但是,如果你一辈子有100个白痴的想法,有1个聪明的,这一辈子就够了不是??
麻省理工学院旁边300多家科技创业公司-科技创业公司啊。诺华,辉瑞好多研发机构在校园旁边,还有大大小小的生物,制药,材料,能源创业公司,这种环境让学术和高校的人有更多的机会认识,聊天,合作。
MIT 也有自己的各种创业项目,各种100秒pitch等等。MIT 的老板也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公司。 MIT 老板可以一周工作四天,一天搞自己的创业。记着中科院化学所江雷院士曾经说过,中国国内科学家就是有太多的束缚。建国以后,邓小平曾经提出解放农民,现在中国想进一步发展,就要解放科学家,提供科学家创业等的平台,让科学家参加管理。
@dirac chen
我们组一个博士后就给我感叹过,说导师的funding真是好申请。常常有企业来拜访,说你们帮我们做个项目吧,给你们funding。导师往往会礼貌的谢绝。因为他funding很充足,但学生就那么几个。所以要把学生的时间投在最有意思的项目上面。
我导师在这个领域做得挺好,但是他平均每年只招一个学生。所以会花很多时间在学生培养上。相应的我们每个人要同时做很多项目,这些项目一边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博士论文只是所做工作的一部分。
@自制酸奶
就想起其中一门课来:当时莫名其妙选了一门房地产金融方向的课,上课了才知道老师是个大牛,课堂上一半同学都是哈佛那边慕名选课来的……整天上课处于一种懵逼状态,作业全靠旁边两个大神中国小伙伴带……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并且十分仁慈的没有深度挖掘虐我们,最后期末拼死及格.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门课的助教,满口印度英语的讲习题课,让我的印度英语听力水平直接上升一大截子。后来闲聊才知道他基本上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其余时间上课当助教发paper社团social一个不落,困了就靠药物维持兴奋……再想想课堂上拯救我的两个小伙伴,也都是过目不忘的天才类型,理解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超强,而且超级勤奋并且家庭条件都很好,为人谦虚又低调。
对我个人来说十分重要的一个影响就是人会变得平和起来。以前总觉得自己有两把刷子,总觉得我一定要必须要怎样怎样。但是亲身体验到人和人的区别比人和狗还大,会明白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你努力或者优秀或者自我感觉良好也无法达到的,会慢慢的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
其实这世上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人的成长也是不断对自己,对这个世界妥协的过程。无法成为改变世界的人,做一个高素质的好公民,过自己平凡幸福的小日子,也挺好的。